banner

跆拳道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30日 16:48 来源: 浏览次数:204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跆拳道与思政融合实践课
课程性质体育学院普修课
授课对象体育学院学生
课程目标

掌握跆拳道基本技术(品势、腿法、竞技规则),提升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通过跆拳道文化与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礼义廉耻、克己自律、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将体育精神转化为行动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案例简介

1. 案例主题与核心理念

主题“跆拳修身,强国有我:从‘克己复礼’到‘为国砺剑’”
核心理念:以跆拳道为媒介,从“个人修身”到“家国担当”逐层递进,通过“技能训练—文化反思—价值内化—实践行动”四阶路径,引导学生将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实现“以体育德、以武育人”的目标。

2. 问题导向与需求分析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三大痛点:价值观迷茫:部分学生追求“功利性”目标,忽视规则意识与社会责任;文化认同薄弱:对韩流文化盲目追捧,对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缺乏了解;抗压能力不足:面对学业与生活压力时易产生退缩心理。
解决方案:通过跆拳道课程中具象化的“礼仪规范、体能挑战、文化对比、榜样激励”等环节,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体验、可践行的行为准则。

3. 案例模块与创新点

模块

内容亮点

创新设计

礼仪规范

融入“汉代揖礼”与跆拳道鞠躬礼的跨文化对比

设计“古今礼仪对话”情境,学生身着汉服与道服交替体验

意志锤炼

“长征精神”主题体能训练(如“雪山草地”障碍赛模拟红军长征)

将党史教育融入体能挑战,用历史场景增强代入感

文化自信

邀请非遗武术传承人现场演示太极、八极拳,对比跆拳道的哲学差异

通过“非遗进课堂”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家国情怀

学生分组创作《我的体育强国宣言》视频,发布于校园媒体并参与评比

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影响力,推动价值观从课堂到社会的延伸

 

三、案例思政元素分析

思政维度

具体融入点

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和谐、敬业、爱国

课堂礼仪规范、团队协作训练、奥运冠军案例教学

文化自信

中华武术“以德为先”与跆拳道“礼仪精神”的融合

中韩武道文化对比讨论、太极拳与跆拳道动作体验

家国情怀

体育强国战略下的青年责任

分析中国跆拳道队奥运夺金历程,制定“强国有我”行动计划

意志品质

百折不挠、自律克己的体育精神

极限体能挑战、实战对抗中的规则遵守

四、案例教学整体设计

1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目标维度

具体描述

评价标准

认知层

理解跆拳道“以礼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能准确阐述跆拳道精神与“文明”“和谐”等价值观的关联

情感层

产生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自豪感,形成“为国争光”的使命感

在文化讨论中主动引用传统文化案例,积极参与强国行动计划制定

行为层

能在日常生活与团队合作中践行礼仪规范与自律精神

观察课堂外行为(如冲突处理方式、志愿服务参与度)是否体现课程理念

 

2教学环节精细化设计

1课堂导入——仪式感唤醒价值认同(15分钟)

沉浸式场景:教室布置国旗、跆拳道精神挂图;播放背景音乐《少年中国说》纯器乐版。

仪式流程

向国旗敬礼:全体学生行跆拳道鞠躬礼,高呼“强国有我”;

古今礼仪体验:教师演示汉代揖礼与跆拳道鞠躬礼,学生分组模仿并讨论“礼仪如何体现文化基因”;

精神宣誓:齐声朗读改编版《跆拳道誓言》:“以礼修身,以武报国,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

2技能训练——具身化思政渗透(50分钟)

主题式体能挑战

翻越雪山:连续高抬腿击高悬靶位(象征克服困难);

飞夺泸定桥:双人协作持靶,30秒限时踢击脚靶25次

百折不挠:极限踢靶100次,队员轮流喊出党史人物名字(如“黄继光”“张桂梅”)激励同伴。

实战对抗中的规则教育

情景模拟:在双人对抗,给学生讲解跆拳道竞技比赛规则,同时故意设置“裁判误判”场景,观察学生的反应

反思讨论:结合“公平竞争”与“法治社会”理念,探讨“如何在现实中面对不公”。

3. 文化研讨——批判性思维与自信建构(25分钟)

议题与活动设计

辩论赛:正方“跆拳道精神源于中华武德”,反方“跆拳道是韩国独有的文化符号”;

证据支撑:提供历史文献(如《周礼》中“射礼”记载)、视频(中韩武道申遗纪录片片段);

教师总结
“韩国跆拳道注重形式化的礼仪,而中华武术追求‘止戈为武’的境界——最高级的武道不是战胜对手,而是避免争斗。”

4. 案例升华——从榜样到行动(20分钟)

深度案例剖析

吴静钰“三战奥运”故事:播放其退役后担任国际裁判、推广中国体育文化的视频,强调“退役不退志”;

学生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体育精神传承图谱”,链接“奥运冠军—大学生—中小学生”的辐射链。

行动计划
每名学生制定《修身·报国双周计划》,包含:

修身项:每日清晨6:30起床晨练(自律);

报国项:参与一次校园反欺凌志愿巡逻(社会责任)。

5. 总结反思——闭环反馈与长效化(10分钟)

三维反思工具

情感卡:写下“今日最触动我的瞬间”;

思维导图:绘制“跆拳道精神—思政元素—我的行动”关联图;

成长档案:扫码上传感悟至课程云平台,生成个性化思政成长报告。


 

)教学支持与资源创新

跨学科资源包

武术哲学电子书(如《中国武德史纲》);

奥运冠军训练日记影印稿;

VR设备模拟“奥运赛场升旗仪式”沉浸体验。

校外联动
与地方武术协会、中小学合作建立“武道思政实践基地”,学生定期担任“武术文化小讲师”。

)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60%):

课堂礼仪表现(鞠躬礼、团队协作态度);

体能挑战完成度与坚持度;

文化讨论中的观点深度与逻辑性。

总结性评价(40%):

《强国训练计划》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期末思政主题汇报:“跆拳道让我学会了______”。

)教学特色与反思

特色:

“身教重于言传”:通过高强度训练让学生切身感受“坚持”的意义;

“文化对话”:以韩国跆拳道为镜,反衬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反思:

需关注运动能力较弱学生的心理状态,避免挫败感;

可拓展校外实践,如组织学生为中小学开展“礼仪跆拳道”公益教学,强化社会责任感。